近日应牛配,一种名为“假装上班公司”的企业在网上引发广泛讨论。
据潮新闻报道,近日,杭州出现一家名为“假装上班无限公司”的机构,提供“朝九晚五”的付费上班服务,每天收费30元。
“恰巧我手头也有一些办公场地,平常都是空着的,刚好可以拿出来做点事。”这家公司的老板陈英健说,这个“假装上班无限公司”很快就搞起来了。
两个多月来已有三四十人前来“上班”,来这里“假装”上班的人只有少数是确实不想工作的,“过来拍个照片发给家里人看一下就走了,给了我们50元。”其他多为暂时没找到工作或需要办公场地的人。
小红书博主朱小姐便是来租用办公场地的,她告诉记者,之前在一家电商公司上班,有时做做副业,在小红书上卖东西。“后来我的副业越做越好了,如果还要继续上班的话,那时间就顾不过来,索性辞职在家自己干。”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,朱小姐发现在家里的办公效率很低,刚好在网上看到有这么个“假装上班公司”,“一天只要30元钱,租金不贵,对我来说也能有一个更好的办公氛围。”
来“假装”上班的人不少(图自潮新闻)应牛配
在这里“朝九晚五”上了半个多月的班,朱小姐发现自己的效率更高了,还经常能跟其他一些想要创业的人思想碰撞,“我们在闲聊的时候,对方会突然给我一个新想法,这个想法或许在当下不能立刻实现,但能成为未来指引我的一个方向。”
“在这里,其实没有人是‘假装上班’,而是真的在工作。”温州瓯海一家假装上班公司负责人蔡先生告诉记者,自7月21日起,他通过社交平台发布“招聘”公告,以每天30元的价格有偿提供工位,有需求的人群可以来“假装上班”。没想到帖子发出后,吸引了100多人前来问询,目前已有10多人来“上班”。
起初,蔡先生还有些担忧,会不会真有那么多失业的人过来“假装上班”。但随着前来体验的人陆续到访,他才逐渐意识到,这些人并非消极待业,而是主动寻找一个职场生活“缓冲地带”——一个让他们重拾工作节奏、感受职场氛围的空间。
设计师小傅就是其中之一,“家里人多事杂,咖啡厅太吵,自习室又静得不敢打电话。”小傅说,作为自由职业者,他不需要打卡,但渴望一个舒适且便利的办公空间,而这里正合适。
花费30元,可以享受到工位、网络、会议室等办公设施和场地,更重要的是应牛配,有种安静、有序的“上班”氛围。身边是做电商客服、自媒体运营、创业的年轻人,大家都在认真工作。“我看没人是在‘假装’,只是他们的单位不在这里。”
“‘假装上班’并非字面意义上的‘假装’,而是一种还原职场环境的新型办公模式。”蔡先生说,现代职业对办公场所的需求日益多样化:比如经常出差外拍的摄影师,虽然不需要固定工位,但需要一个合适的场地接待客户;居家带娃的宝妈,也希望能有每天几小时安静、专业的空间处理兼职工作。
比起传统写字楼动辄要求年付租金的模式,“假装上班公司”提供按天、按周灵活租赁的办公方案,显然更符合他们的需求。
爱企查App显示,已有多家公司以“假装上班”命名,包括假装上班(杭州)互联网有限公司、假装上班(济南市)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。
知识产权相关信息显示,广州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、秦皇岛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、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等已申请多枚“假装上班”商标,国际分类涉及教育娱乐、金融物管、服装鞋帽等,目前上述商标多数为等待实质审查。
有网友认为,去“假装上班公司”,经济实惠,非常方便。也有网友表示不理解,认为“去这里不如去图书馆”。
据此前报道,记者探访发现,一些写字楼的空闲办公室已经变身成“假装上班公司”,事实上更像是“共享办公室”。不仅是写字楼里的工作室,有些画室、咖啡店,也蹭着热度,纷纷发布带有“假装上班公司”话题的帖子。
记者注意到,自去年12月起,全国多地注册有“假装上班公司”,甚至还有部分商家宣称可以提供“代缴社保”“伪造实习证明”“制造工资流水”等服务。国是直通车也在报道中指出,“该行业已出现异化倾向”。
律师提醒:“假装上班”可能存在法律风险
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邱跃指出,此类行为涉嫌伪造劳动关系、骗保及提供虚假证明,违反《社会保险法》《劳动合同法》。同时提醒求职者,切勿因“隐瞒失业”而参与伪造文件,一旦被用人单位查实可能承担违约责任。
江苏振泽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旭进一步提醒:
作为“假装上班公司”,应考虑如何有效进行人员管理,避免非法经营或者被利用从事非法活动。
作为“假装上班者”,应当避免被洗脑或被动参与有关违法犯罪行为,并保护好个人隐私。
来源:新闻晨报综合潮新闻、温州晚报、爱企查APP、荔枝新闻、北京日报、国是直通车、网友评论、中国青年报应牛配
策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